爱和自己“较劲”的暖心法官

发布时间: 2016年04月05日
—记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信访组组长周欣
 
    人生中有些选择仿佛是偶然的,可是回头来看其实也是必然的。就像周欣,注定会成为一名用法律智识、理性判断和人文情怀来解决世间纷争的法官,注定要用20年的法官职业生涯来诠释什么叫“大写”的模范法官。
 
自称“笨拙”的法官
    “我很笨。”这是周欣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这句话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无数个办公室亮灯的夜晚,总有她伏案的身影。她会花上几个夜晚把案卷材料中每一个细节“网筛”一遍,会把一百多个小时的审讯视频逐字逐句来回听上三遍,会为一个案子写出一份近百页的审理报告,会把每一份法律文书前后核对不少于六遍⋯ ⋯她更会把手头的法律工具书翻到卷边,闲暇时钻研刑侦技术、法医学理论和实践,就案件中遇到的非法律问题奔走请教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周欣的大学室友兼闺蜜,同在上海法院系统工作的毛小琼说起周欣来也难掩钦佩之情:“我们同学几家人约好一起去旅游,大家坐在候机厅等航班的时候不是聊天,就是拿出手机、平板电脑看片子打发时间,周欣掏出看的居然是《刑法修正案》,还说这本书比较薄所以适合带出来,简直把我们惊倒了⋯ ⋯”然而正是恒河沙数一般的时间投入,才会有这样一个在专业领域被同事们称为“百科全书”刑事女法官的长成。
    对于周欣在法庭上的强大“气场”,上海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公诉处的检察官们最有发言权。“周欣披上法袍坐上审判席的那一刻,整个人都不同了,声音洪亮,语言铿锵,对庭审节奏的把控那叫一绝。”经常在法庭上与周欣有“对手戏”的检察官于爽这么描述她眼里的法官周欣。的确,多年来,周欣究竟审过多少黑社会老大,见过多少毒枭、暴徒,连她自己都记不清。遇到再凶残的被告人,法庭上的周欣都是一样的镇定自若;然而在法庭下,周欣自认“口才差、不善言辞”却也不是谦辞。在人多的场合,她甚少开口,如果不是涉及讨论工作,更多的时候她喜欢坐在一边,脸上带着最惯常的微笑侧耳聆听。即使是在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法院标兵、全国优秀法官及至全国模范法官等一项项殊荣以后,需要周欣出席大大小小的社会活动,接受媒体记者提出的采访要求,她也总是说:不好意思,让我好好准备准备。然后在工作结束后留下,根据活动内容或者采访提纲,把说什么、怎么说细细地捋一遍,写下来,扎扎实实打好腹稿。
    “她从来就是这样。从我把她带进我们刑庭办公室的那一天起,就看出这个小姑娘是不一般的认真。她会跟自己较劲,凡事都要一头扎下去仔仔细细做准备,这是她做好一切事情的底气,也是让人最放心的地方。”刚退休的专职审委会委员兼刑一庭庭长张志杰从不掩饰对周欣这个爱徒的欣赏。
    当笔者好奇地问起当年有过报考中文专业意愿的周欣,如今是否还如当初一般“文艺”时,周欣依然习惯性地沉吟一会儿,回答说:“我还是喜欢看书。除了专业书,也会读读《红楼梦》、读读张爱玲。法官是个需要专业知识的职业,也是需要学会解读人性并能打通司法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职业,阅读让我能在经典、案件以及市井社会中汲取经验。”兜兜转转,周欣的阅读和思考最终还是“反哺”给了工作。不追逐时尚,绝少逛街,不会网购唱“K”,所有现代人津津乐道的游乐项目几乎都与周欣“绝缘”。然而简单的生活,抱朴守拙,也许正是这只自称“笨拙”的小鸟,可以一路这样稳健飞行,并且飞得更加高远的原因。
 
胆大心细的“神探”
    周欣是人称“ 8 0 3 ”的上海市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常客,常常揣着“十万个为什么”来到这里请教,还不时“抛”出些让技术人员都颇为“头疼”的难题。
    2013年春夏之交,上海浦东新区一高速路段绿化带内发生了一起抢劫强奸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张某因赌博导致经济困窘,闲逛时恰遇一青年女子骑自行车经过,遂起劫财歹念。他强行将女子拉至桥下绿化带内,翻找对方随身拎包,可除了手机、银行卡等并无其他收获。恼怒的张某对女子实施奸淫,之后张某将女子勒死。为毁尸灭迹,张某将尸体扔弃在绿化带窨井内,骑着被害人的自行车,拎包逃逸。骑行不远,做贼心虚的张某又将自行车、拎包扔弃在路边绿化带内,但将包内照相机等带离现场,丢弃在附近一家网吧厕所的水箱内。20多天后,张某在浙江慈溪某网吧被警方抓获。公安机关逐一调查取证,均证实了张某供述的上述内容。检察机关遂对张某以抢劫罪、强奸罪、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张某没有异议。然而对于周欣来说,总觉得还缺点什么。
    “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应当更严苛,每个证据都要铁板钉钉。”为审慎下判,周欣对“相机是否为被害人所有”这个证据进行补强。相机虽然在网吧厕所内找到,但从监控录像看既无法确定是张某放入网吧的,也无法确定相机为被害人所有。周欣辗转找来被害人的亲友,却仍得不到证实。长时间浸泡在厕所水箱,相机严重受损。在工作上从不轻易“善罢甘休”的周欣把相机内的存储卡插进了自己的电脑,一闪而过的影像让周欣心中一喜。周欣揣着相机又来到了“803”:“能不能再试试对存储卡里删除的数据进行还原。”“803”的工作人员接下了周欣“布置”的“任务”。经过反复尝试,还原出来上百张人物照片、房屋照片、删除时间等数据,再经被害人亲属辨认,最终确认照片中的女子就是被害人。案件事实得以与张某的供述完全相互印证。相关证据得到夯实,形成完整证据链,也让周欣在下判时真正安下这颗心。
    翻看血淋淋的犯罪现场照片,对比冷冰冰的涉案物证,对于周欣来说是办案的“必修课”。早在大学期间周欣就喜欢在休息时间翻看法医学书籍,对人人畏惧的尸体解剖课排除了心理障碍,她的胆大即使在刑庭也颇有名气。周欣说:“看这种照片、走这些现场,当然不是什么享受。但作为法官来说,竭尽全力查清案件就是我们的使命。”多少次,周欣从厚厚的卷宗里找到蛛丝马迹,揭开案件真相,在被告人有罪还是无罪、故意还是过失中作出精准的分析判断,让罚当其罪的刑事司法理念在案件中得以践行。
 
人们眼中的“暖女”
    一次次目睹案件中生命的陨落家庭的离散,一回回近距离感受当事人心灵的震颤,近20年的刑事审判职业生涯,赋予周欣的除了一丝不苟到几近“严苛”的职业习惯,更让周欣洞悉到生命的本真。身为一名执掌法槌,主审和参审15 0 0余件重大刑事一、二审案件的法官,周欣比谁都清楚,每一个司法判决都是影响到当事人生活的重要决定。这种影响改变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可能改变更多人对世界的看法。因此她总是说:“对每一个案件的裁判,我们始终要如履薄冰,慎之又慎。”
    三尺法台以外的时候,周欣是同事们眼中笑容和煦的“小周”“欣姐”,也是当事人眼里总是真情流露的“周法官”。“周欣姐啊,现在流行说那些会照顾人有爱心的男生‘暖男’,要我说周欣就该是‘暖女’”,周欣的书记员吴晓英比周欣小8岁,共事有10年,这是她眼里的周欣。周欣的悉心呵护,让吴晓英养到濒临枯死的兰花在3个月后重现生机,长出了嫩绿的新叶。而周欣办公室里的同事们,在工作间隙都没少“享用”周欣为他们削的水果、买的小点。
    当事人张某对周欣身上散发出的“热量”则有着更深切的感受。张某的独子小张因为琐事与学校同寝室的小王发生矛盾,结果在争执中被小王故意伤害致死。小张被害后,张某夫妇俩无心工作,终日以泪洗面,抱着满满一皮包儿子的照片,从老家赶到上海。在周欣合议庭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张某夫妇天天抱着遗像到法院,要求法官接待,并声称如果不判被告人死刑他们就自己动手杀了被告人全家。周欣一次次接待张某夫妇,安抚劝慰他们,常常花上半天听他们对着被害人的照片哭诉。周欣深知他们丧子的痛楚,一面抚慰他们说明法院会依法公正判决,一面奔走为他们设法申请司法救助。最后,案件被告人小王并没有被判处死刑。张某夫妇最后一次来到法院找到周欣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要去写一本书,把我遇到的事,遇到周欣您这样的法官,感受到的温暖原原本本写出来。我们拉着您哭诉时您从没有嫌弃过我们,总是递过来餐巾纸、水杯,说到中午您自己掏钱去买来面包食物给我们吃,听到动情的时候您还把手按在我们的肩膀上,跟我们自家的亲人没两样,这些情景我们永远忘不了。”
    如今的周欣,服从组织安排、从事来信来访接待工作。由于她的突出成绩,该院前不久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周欣法官工作室”。周欣在一次上海广播电台的直播节目中跟主持人说,她会和她的团队一起努力更好地实践为民司法,为推进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作出新贡献。这也是她从内心对群众作出的承诺。心中有光,自会发热发亮。这名蒲草般坚韧的女法官,值得信赖和期许。
 
 

    摘自:2016—4—5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

    作者:敖颖捷